合肥楼市黄金十年系列报道之【隐忧】:你是世界的一部分
更新时间:2016-08-25 12:04:45  来源:合肥网

  王石“拐点论”一出,另一业界大腕、北京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同样在北京某一公开场合,明确表示“我从来不承认楼市已经出现了‘拐点’!”

  在任志强看来,虽然个别城市出现供多于求,但从全国来看,根据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不论是销售量还是价格都是上涨的,而且增长的幅度还在增加。

  合肥就是一个例证。

  2008年,深圳万科正式落地合肥;北京世纪金源,则一口气在滨湖拿地2500亩。

  所以,对于合肥而言,也许2007年真的是一个“拐点”。“拐”的方向不同而已。

  形势似乎越来越“紧”。

  

1

  2007年8月26日,一个不算太热的日子。

  海拔不到300米的大蜀山,在阳光的照射下,依然保持着它一贯的安静姿态。

  合肥人对大蜀山一直有着复杂的情结。因为它不够高,所以既不能从中生出“造化钟神秀”的惊叹,亦不能生出“会当凌绝顶”的气势。

  向外地的朋友介绍合肥,可以说到包拯,也可以说到中国科大,大蜀山常常被忽略。

  但是,城区境内,只有这么一座山。

  珍贵不言而喻。

  这一天,大蜀山西侧很忙碌。工人们正忙着种植水杉、银杏、三角枫等等树种。从当年4月开始,大蜀山森林公园的西扩工程已经开始。

  这一天,大蜀山东侧也很忙碌。华润·澜溪镇售楼部的年轻姑娘们,正忙着回答不同看房者,不同或相同的提问。

  一批约30人的深圳看房团,正在这里考察。这些看房者多数在三四十岁间,他们边看边议,嘴上说着,心里的小算盘也在叭叭拨响。

  两天的行程中,看房团已经去过了新华·学府春天、金色池塘,以及北一环边的众城国际等楼盘。

  所到之处,开发商们很惊喜,因为以前没有见过,成规模的外地投资者。

  最后的成绩不算多壮观。据称,这批深圳看房客,最终买下了写字楼6套、住宅2套。

  但后续的看房团,深圳方面仍在组织。

  

2

  这首批的深圳看房客,不少都与安徽或合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一边议论着合肥的变化,一边也议论着形势的变化。

  半个月前的8月9日,美国、欧洲以及拉美的主要股市,全线暴跌;及至10日,亚太地区的主要股市随之哭声一片。

  如台风一般,美国次贷危机的阴影正越聚越大,并正从源生地向全世界蔓延。

  危机尚未大面积延宕至中国大陆市场,但这些从深圳而来的投资者,分明已感受到些微寒意。一河之隔的香港,各种消息通过各种渠道,向内地发散。

  股市与楼市的纠结,自此愈发扑朔迷离。

  不仅如此,当时深圳的房价,已经“疯”了。

  2007年上半年,深圳房价暴涨了50%以上;每平方米平均单价,达到15000元左右。

  深圳当地一位开发商私下坦承:“现在楼盘的利润率,已经高到让我们不好意思的程度了。”

  喋喋不休的媒体,在各种大块头文章中,总要流露出这样的姿态:“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合肥,上一年的房价约为3200元,这一年约为3500元。

  从合肥来看,一年之间超过10%的涨幅,已经让市民颇感压力;但从全国角度来看:价格水平并不高,价格涨幅在提升——正是投资的好机会。

  二三线城市,正受到投资者越来越高的关注。超前眼光的投资者,在继续紧盯一线城市的同时,已经着手从二三线城市寻找机会。

  世界顶级房地产咨询机构仲量联行,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变化,并在2007年适时发布了一份名为《中国新兴城市30强》的报告。

  合肥被列入其中,并与苏州等市归入“涟漪效应型城市”。

  仲量联行认为,合肥是第二轮长三角经济发展效应的受益者。

  仲量联行的研究者同时认为,尽管目前一线城市依然有大量的商机,但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房地产开发商,已开始考虑选择去那些房地产价格相对较低,并且潜在市场回报更为巨大的新兴市场发展。

  

3

  合肥市的主政者,也发现了这样的趋势。

  意气相投,一拍即合。中国的词汇中,充满着哲学的深机。

  2007年11月24日下午,著名的深圳地王观光中心附近,深南大道上的华侨城洲际大酒店,一批来自合肥的官员及商人,成为这里的主角。

  当然最重要的,是涌往现场的海内外300余家品牌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投资机构。

  对于合肥市来说,这是史上首次,在省外集中推介经营性用地,而且面积超过了8000多亩。

  时任中国科大管理学院执行院长的梁樑,从学术的角度,在现场纵谈“大合肥”的发展和城市品牌。

  深圳世联地产董事长陈劲松,则从房地产业的角度说:“合肥经济发展迅猛,地产业必大有可为。”

  对于到场的商人们来说,他们嗅到了其中的机会。

  其中,总部就位于深圳的万科,明显加快了进入合肥的脚步。

  此前的9月15日,合肥市首次举办经营性用地推介会,虽然地点就在合肥。但是,北京、深圳、福建、杭州、上海以及香港等地的200余家知名企业和机构,现身其中。

  合肥市属媒体当时在报道中如此说道:“最直接的成果便是,推介的经营性用地,增值近一倍”。

  增值近一倍!

  早在2005年,合肥市就建立了土地管理委员会集体决策制度,而且阵容“豪华”,如果开主任会,不亚于市委常委会级别。

  土地,已愈发重要。

  

4

  房地产愈发被市场看好,居民投资理财观念也快速启蒙,房地产的保值与增值功能,愈发得到重视。

  2007年,合肥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85.01亿元,比上年增长37.2%;商品房销售面积1028.35万平方米,猛增60.4%。

  超过60%的大幅增长,火热得不要不要的。

  你不要不要的东西,就在火热中现身。

  一位网友当年在某个BBS上写道:本人看中了一套房子,可是去订房的时候,却被告知不卖了。问他们为什么,他们支支吾吾的也不知道在说啥,就听明白了一句:明年再卖!可是回家上网查了下,还有33套。

  2007年7月份以后,房市的火爆,购房者的热情,一些开发商也耍起了歪点子:一改此前的快速推盘,玩起了捂盘的把戏。

  一些楼盘将本可一次性推出的房源,改为分批推出;而且每次新推的房源,价格都会上涨那么一些。

  房源很紧张?房价老在涨?

  有些楼盘则索性延迟开盘,等待最佳时机。

  这就是套路!

  勤劳俭朴的合肥人民,不仅从房地产市场上,而且在生活中,也能明显感知到形势的变化。

  在食品价格涨势较高的拉动下,2007年合肥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上涨了5.6%,涨幅高于上年4.7个百分点。

  CPI连创新高的同时,央行连续加息并提升储蓄准备金率,紧缩性财政政策越来越明显。

  当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透露出的信息显示,货币政策将从“适度从紧”转向“从紧”。

  会后不久,央行宣布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

  而此时,美欧日等国央行的操作方向,则是向市场投放巨额资金,以缓解流动性不足的危机。

  

5

  局势有点让人懵。

  2007年12月13日,万科集团董事会主席王石,在清华大学国际交流中心参加一项新闻发布会。

  自从2003年登顶珠峰后,王石亦将许多时间用来学习,与学界的交流愈来愈多,除了清华大学,还包括长江商学院等。

  此次在清华大学现场,有记者向他提问:“进入10月以来,珠三角住房交易量出现不同程度缩水……楼市拐点是否出现了?”

  王石随即答道:“我认可你关于‘拐点论’的说法。”

  此言一出,坊间一片哗然!

  客观地说,正是因为2007年疯涨的房价,万科的销售额,从2006年的220亿元,迅速增长到2007年526个亿,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房地产上市公司。

  但也正是因为此,人文情结浓厚的王石有着不同的思考。

  跨年后的2008年1月21日,王石向采访的央视主持人柴静,如此道出他的心情:“过去的2007年,市场拿地的疯狂,价格的疯涨,消费者的这种焦虑的心态啊,我觉得没有比用‘心惊肉跳’更好的词来形容了。”

  不过,王石“拐点论”一出,另一业界大腕、北京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同样在北京某一公开场合,明确表示“我从来不承认楼市已经出现了‘拐点’!”

  在任志强看来,虽然个别城市出现供多于求,但从全国来看,根据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不论是销售量还是价格都是上涨的,而且增长的幅度还在增加。

  合肥就是一个例证。

  2008年,深圳万科正式落地合肥;北京世纪金源,则一口气在滨湖拿地2500亩。

  所以,对于合肥而言,也许2007年真的是一个“拐点”。“拐”的方向不同而已。

  不过,对于“拐点”的争论,将很快被另一件大事淹没,它所掀起的滔天巨浪,将长时间深刻影响中国,并且至今仍然争论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