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思记:两度援疆,收获满满幸福
更新时间:2018-05-02 10:26:56  来源:涡阳生活网

离开新疆和田已经一年多,蒙城县第二中学教师董思记仍然清楚地记得那里每一个孩子的音容笑貌,孩子们也经常给他寄来新疆大枣、山核桃等特产。每每收到这样的礼包,都是他最幸福的时刻。

2015年6月,董思记结束了新疆和田一中一年的支教生活。刚回到家乡,他就因支教成绩突出,被二次派往和田继续支教。两年中,董思记用赤诚点亮了边疆教育,也收获了满满幸福。

董思记(前面中间)支教期间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为孩子辅导功课

董思记(前面中间)支教期间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为孩子辅导功课

异地热血青年的俩心愿

2003年毕业至今,董思记一直在蒙城二中任教,并在当地安了家。很多同事并不知道,他并非蒙城本地人,而是砀山县人。大学期间,董思记心中就种下了这样一颗梦想种子:毕业后一定要到蒙城教书。

“当时,蒙城教育远近闻名,有‘学在蒙城’之说,尽管那时的亳州已经独立建市,但很多人仍旧习惯把蒙城教育比作是阜阳教育的‘东方红’。除了蒙城,我心中没有第二个选择。”想起当年的情景,董思记记忆犹新。

大学期间的董思记,活脱脱一个热血青年,整天嚷着支援西部建设。但因为各方面原因,未能如愿。直到2014年8月,董思记才如愿实现第二个心愿,成为我省第五批援疆支教教师中的一员。

初到西域,和田干燥的天气和肆虐的风沙就给了董思记一个“下马威”。高原反应、口鼻流血、头晕气短……种种不适,接踵而至。但董思记没有丝毫畏怯。

“自己选的,咬牙也要坚持,我总是笑着提醒自己:没事,习惯就好了。”董思记说。

两次援疆收获满满幸福

董思记支教的学校是和田一中,他带三个班的物理课。由于学生汉语水平不高,接受能力有限。课堂上,他就用浅显的语言、精致的实验、生动的图片和优美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慢慢培养其兴趣。课下,当地的老师经常看到董思记和学生掰手腕、做游戏、辅导功课的场景,不仅如此,董老师还拜了许多“小老师”,向孩子们学习维吾尔语。渐渐地,孩子们都喜欢上了他的课。

把先进的教学理念灌输给当地教师,董思记始终没有忘记这一重要使命。凭借多年物理教学教研经验,他频繁开设观摩课,把蒙城先进的教学经验带到和田一中课堂上,并与多名教师一起讨论、改进教学模式,为孩子们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2015年,董思记因支教成绩突出,被二次派往和田支教。这次,他更侧重于传授先进的学校管理经验。

如今,离开新疆和田已经一年多,董思记仍清楚地记得那里每一个孩子的音容笑貌。孩子们也经常给他寄来信件和新疆大枣、山核桃等特产。“每每收到这样的礼包,都是我最幸福的时刻。”董思记说。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回到蒙城二中,董思记把对教育事业的执着重新加注到自己学生身上。陪伴,就是他对好的教育方式的一种诠释。

从早晨6:30到晚上10:30,每天的这16个小时里,董思记从未离开过学校。早上陪孩子们一起晨读,晚上陪孩子们一起钻研题目;自习课和午休时间静静坐在讲台前批改作业,随时做好孩子们的全科辅导教师;晚自习结束后,董思记也要赶到每一个宿舍,必须等到孩子们都上床准备入睡了,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往十里路以外的家赶。

“孩子们能体会我的辛苦,所以学习特别卖劲,给我挣了不少光。”董思记说,他上届带的是普通班,孩子的综合成绩总是位居十多个普通班之首。上学期,学校把8个实验班中的一个交给了他,目前,这个班的综合成绩从未出过全年级前二。

对于董思记来说,他得到了学生的信任,却失去了对女儿的宠爱。几乎没有陪女儿写过作业、看过书,甚至连陪她一起去游乐场的时间都屈指可数。在去年的“药都最美教师”颁奖晚会上,4岁的女儿作为神秘嘉宾被邀请到现场,没说两句话便泪流满面。最后,却故作懂事地说:“爸爸是老师,他不止我一个孩子。”  (记者 郭玉岩 文/图)

免责声明:涡阳生活网内容来源于本网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与本站联系,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相关报道:
  百度推广
本网内容均系转告和网民撰写,由网民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信息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2010-2015 涡阳生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